编者按:按照工作部署,乐山市供销社合作经济指导科对全市供销社“三社”融合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材料。现将此材料印发至区县供销社,供大家学习参考。
供销社是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供销社作为为农服务的前哨和堡垒,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联结农民、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中,乐山市转变基层供销社建设思维,积极探索“三社”(供销社、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融合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全市积极推广犍为县“三社”融合发展试点经验,深化“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加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根据两项改革后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由社有企业出资引导,依托村“两委”,发动农民广泛参与,通过组织融合、产权融合、经营融合、服务融合,整合供销社、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资源,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基层供销社,构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全市以“三社”融合模式建设新型基层供销社51家,联结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96个、农民合作社156个。“三社”融合发展的新型基层供销社,充分发挥供销社的政治优势和经营服务优势、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农民合作社的产业优势,以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要素,拓展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夯实了乡村振兴物质基础。基层供销社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布局,立足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犍为县金石井供销社,坚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围绕金橘、金蝉、金鸡、金猪、金桃“五朵金花”的发展思路,通过示范引领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服务,建设23000余亩柑橘、5000余亩砂仁、3000余亩桃李、1000余亩蚕桑的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同时,基层供销社积极拓展社会化服务,参与当地茶叶、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园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沐川县七碗茶山供销社,针对牛郎坪茶叶产业园区涉3个乡镇、7个村、2000多农户的“大园区、小农户”格局,制定茶叶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优选优供专用肥、专用药2000多吨,并向茶园托管、茶叶加工和销售业务延伸,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
(二)强化线上线下营销,推进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基层供销社背靠产业、面向市场,积极发展线下生鲜配送,同时利用“淘宝”“京东”“扶贫832”“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提升农产品产销对接水平。峨眉山市双福镇合江村供销社,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每年销售绿茶500吨、脆红李1000吨,产品远销广东、上海及港澳地区并出口越南、缅甸等国。
(三)开展农事托管服务,破解了耕地“谁来种”“怎么种”难题。针对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田撂荒严重的问题,基层供销社积极开展农事托管服务,为农民打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市中区青平镇普仁村供销社,托管青平、茅桥片区水稻5000多亩,开展育秧、栽插、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储存、加工、销售全程系列化服务,既解决了部分粮田撂荒的问题,每亩水稻为农民增收节支200多元。
(四)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拓宽了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渠道。基层供销社吸收农民和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金,积极盘活撤乡并村后闲置的办公用房等设施、场地,开发荒山荒坡,摇醒沉睡的池塘、山林,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投资收益。井研县周坡镇团结村供销社,开发荒山荒坡400多亩,发展错季蔬菜生产,每年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增加收入17万元。
(五)拓展社区综合服务,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现实问题。基层供销社扎根农村,与农民血脉相连,深知农民期盼,积极拓展经营服务。夹江县马村镇龚沟村供销社,面向偏僻山区3000农民、万亩果园,开办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气调库,同时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劳务合作、信息咨询、快递收发、代缴费用、代办取款等服务,倾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六)狠抓政治建设,加强了党对农村合作经济的领导。作为党领导的为农服务载体,基层供销社坚持把政治建设挺在前面。“三社”融合的基层供销社,一般由村“两委”干部担任理事会、监事会主要成员,牢牢把握坚定准确的方向,统筹推进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严防坑农害农和妨害农村集体经济利益的问题。目前,在“三社”融合发展的51家基层供销社中,村“两委”干部任主要负责人的有43家,占84%。犍为县金石井供销社等单位,还成立功能党委,统一领导基层供销社及所属专业合作社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能力还不强。在世纪之交的企业改制中,传统的基层供销社几乎全部破产、解散,阵地丧失殆尽。投资新建基层供销社,县级供销社普遍物力、财力不足,政府普遍投入不大。社会工商资本,以其逐利天性,本能疏离带有公益性质的基层供销社。因而,新型基层供销社,规模普遍较小。全市的基层供销社,资产超过100万元的,只占6.9%;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的,只占9.5%;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屈指可数。
(二)基层供销社经营活力还不强。“三社”融合的基层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主要成员,一般由村“两委”干部兼任,能够把握基层供销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效防范经营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但村“两委”干部,兼职不兼薪,面对普遍的、甚至是系统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肩负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其干事创业激情难以长久保持饱满状态。部分基层供销社,议事决策程序比较繁琐,不太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影响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基层供销社人才严重匮乏。传统的基层供销社,人才流失殆尽。新建基层供销社,采取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积聚了部分人才,但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随着基层供销社发展、农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渴望,特别是经营性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政策型人才、综合型人才这些方面都很紧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新型基层供销社发展的瓶颈。
(四)社有企业带动力不足。市、县两级供销社,对于投资发展社有企业,一方面,深感人力、财力匮乏;另一方面,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有钱不愿投,有钱不敢投。目前,全市供销社持股34%以上的企业有41家,其中有13家是社有资本投资平台。控股或相对控股的经营实体,规模普遍很小,有的还是认缴资本。社有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服务能力不强,带动基层社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在区县基本上没有成型的社有为农服务龙头企业。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继续深化“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原则,强化与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联结,推进“三社”融合,广泛吸纳小农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组织形式的新型基层供销社。优化基层供销社产权结构,在尊重出资人意愿的前提下,适度提高供销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持股比例,把基层供销社建设成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集体资本适度控制、市场化高效运作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优化基层供销社布局,顺应乡镇(街道)、村(社区)行政区划调整新形势,在保持经营服务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做强乡镇供销社,发展村级供销社。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层供销社工作的领导,其内设机构要具体抓好辖区内基层供销社及其经营服务网点建设。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积极盘活存量社有资产、资金,加大社有资本投入,支持基层供销社建设。财政加大供销社综合改革及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调整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用途,着重充实社有资本,重点支持基层供销社建设,适度提高供销社资本份额。积极盘活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闲置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支持基层供销社拓展经营服务。支持基层供销社持有和管护财政补助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资产。加快推进基层供销社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合作,形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合力。
(三)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积极构建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制度,广泛吸纳村“两委”干部、农村经济发展能人、返乡创业农民工、青年大学生、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人员和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等各类专业人才加入基层供销社,建立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拓宽基层供销社负责人选任渠道,鼓励村“两委”负责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能人等入社参选。积极构建激励与约束有机统一的绩效考评机制,提高经营管理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基层供销社党的建设,具备条件的,要建立健全功能党组织。
(四)强化服务,提升质量。积极组织和推进各层级社有企业与基层供销社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推行基地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构建社有企业支撑的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经营服务体系,带动基层供销社发展。推进县级“会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基层供销社提供记账理财、事务代理、信息咨询、项目申报等综合服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供销社及其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积极支持基层供销社作为相关涉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主体,承担公益性服务。加强培训,提高基层社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农民社员的风险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
(五)加强宣传,科学引导。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反映基层供销社服务“三农”、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新作为、新成效,提高供销社的影响力、公信力,着力打造“中国供销合作社”服务品牌。积极组织基层供销社参加各种会展,开阔视野,开拓市场。积极搭建更多适合基层供销社的展示展销平台,同时鼓励和支持基层供销社利用网络、电商、自媒体等新媒介拓展农产品营销,打响品牌。